English

文化的肌肤,观念的触角

2000-09-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金 星 我有话说

封闭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冲涌着新公司构成理念的诞生。公司企业是一种生命,而不是僵化的机械或玩偶。而维护公司企业生命的是其管理理念或模式。曾经读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和萨曼特·高歇尔所著的《个性化公司》,他们用这样一个具有人性化的概念形象的描述未来企业的特征。这个概念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处,颠覆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个核心就是企业中的人,或更为集聚地说是,企业的管理者。

对任何文化或是思想观念的颠覆,都是有深刻的背景。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颠覆,是以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特征为背景的,以“权威控制”为管理信条基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地阻隔着企业经营,对新管理模式的迫切需求成为一种变革的内在推动力。对人对各个层次管理者在新管理模式中的位置作用的重新认定,成为这场管理变革的核心内容,这正是传统管理模式所忽视的。传统管理强调用统一规范的秩序原则来淡化个体人的位置作用,从而使人成为管理机器上的一个僵化的关节或螺钉,管理者带着“组织人”的面具,自上而下地行使僵化的职能。只有从管理者自身内部发生观念的颠覆,公司企业才会获得生命力。在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中,“公司是过程的组合”。“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在另一层次之上的经营过程,即核心组织过程,她覆盖且常常控制垂直的、以权威为基础的等级管理结构。”它具体包含企业家创造过程、整合过程、自我更新过程三个过程。某种意义上而言,现代企业管理观念正是在这种过程的整合构成中,完成了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颠覆。而它的深刻性和关键性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转变深刻反映着企业家创造过程对企业本身产生的巨大功能作用。角色转变的根本性变化是企业各个层次上的人的位置及实质性功能的变化,充分地体现出个性化特征或者说是个体主动创造力。它相应地扭转了传统管理模式对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角色的定位,反转了管理的层次秩序,基层管理者成为公司创造过程的始点,从而剥离了禁锢在传统管理者头上的面具。

中国、中国企业及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这样一种企业管理观念的变革潮流,从自身固有的传统管理概念中解脱出来。他们需要一种颠覆传统观念的动力。这需要一种知识的引进和观念的突变。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未来的领导》、《未来的组织》及《巨人的智慧》后,市场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工商企业界的经营者,尤其是在外企工作的中上层管理人士及经济管理学界对这些书传播的理念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套管理丛书汇集了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和咨询大师的点眼之作,选题策划者曾经担心:丛书的思想源流来自于西方企业的运作,并且经过作者高度的浓缩,惟恐国内读者只见其高深,但无法知其来龙去脉。但是经过图书市场的检验,消除了这种担忧。由此,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一选题继续深化下去,继而推出《未来的战略》、《未来的管理》和《未来的总裁》,作为已经出版的《未来的领导》、《未来的组织》和《巨人的智慧》的姊妹篇。选题策划责任编辑何朝霞向记者介绍了新近这套丛书的特点:

第一,权威性。事实上,同我们目前的情形一样,在西方有关经济管理类的图书也是极其繁多,而且参差不齐,假咨询专家也遍地都是。因此,在此类图书的引进与出版上,就图书的选取与辨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在定位时,对这些作者及其思想的权威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未来的领导》与《未来的组织》就是由被誉为以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名字命名的“德鲁克基金会”总裁赫塞尔亲自组织选编的,《未来的管理》、《未来的战略》与《未来的总裁》也是兼承这一风格,网罗了这一批最顶尖的管理咨询专家,选取了他们在《财富》、《福布斯》、《哈佛企管评论》等最权威的财经杂志上发表的最经典论文和案例分析。因此,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基本可以吸收西方最权威管理学家的精彩论断,彼得·德鲁克对未来管理和组织模式的构想,迈克尔·科特关于竞争战略的最著名论断,加里·哈默的“公司核心能力”的概念。约翰·科特的领导观念,查尔斯·汉迪的管理哲学……。

第二,高度浓缩性。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有关管理书籍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这与管理实际工作者每天忙于事务的工作性质发生冲突。因此,要让这些日理万机的管理者像大学教授一样去啃那些大部头的专著实在是免为其难,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公司文化的多样化,以及管理模式的急剧变化,管理者对这些管理学家的思想又有很大的需求。也许这套丛书正好解决了两者在供求上的矛盾。收录此书的文章是以论文为案例解剖的形式,而且在同一个领域还包括了不同作者的见解,这就使管理实践者能一目了然地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观念,以便根据自己公司的特点作出取舍。

第三,求新。从事管理实践的人都深深感到,管理领域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但是在我国的管理图书的引进中,却明显感到知识和观念过于陈旧,有些在80年代,甚至是60—70年代的图书也被有些人打着“最新”、“经典”的招牌推销到国内。管理观念的滞后会束缚我国管理者的思想。因此,我们在作资料选裁时,尽量精挑细选,宁少勿滥,力求把最新的观念引进过来,这是一种对中国企业家的良心和责任。

未来是不确定的,人类就是在对这种不确定未来的憧憬中走向实现,而在此过程中对未来的感觉力,成为人类认识把握未来世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阿尔文·托夫勒、费思·波普科恩齐名的未来学家、媒体预言家德里克·德克霍夫曾经在《文化的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一书中希望人类能够找到一种感觉未来世界的触角。德里克·德克霍夫传乘的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文化学术思想和思考理路。媒介是这一未来学派的研究关注的对象视角,它是思考家伸向未来世界的感觉触角。思想家从现实世界已有的各类媒介呈现出外在风貌下,捕捉媒介技术承载的文化内涵,发见这种承载方式的特征和对人类社会未来图景与终极认识观的影响。德克霍夫把握这个以电子媒介为构建中介环境的世界的思想基点,可以用麦克卢汉的话语作为精粹归结,即“在电子时代,我们以全人类为自己的肌肤”。这种肌肤不是一种浮于表面的现象,而是一种切入到人类心理意识潜层,如麦克卢汉所言“以全人类为我们自己的肌肤,也许不久就会变成一种生态——心理上的必然,而不是一种供选择的东西。”作为未来企业的管理者,同样应当具备这样一种开阔的胸襟,以全球企业管理者的知识作为自己管理实践的基础。缺少这一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心理上是孤立的,在实践才略上是单薄的。要知道,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未来面对的是一个电子媒介所连接构成的社会。电子媒介将人类世界连通改造得日渐“全球化、透明化、一体化”。如德克霍夫所言,一种超越个人智慧的“集体智能(或心智)”成为人类世界生存的主要依赖。这预示且决定了人类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场自我改造重组的变革,包括心理意识的和智能素质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重新获得触及和承载这个世界的知识肌肤和心理机能。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首先要经历这场观念的变革,在行动上首先进行一种实践。

全球巨人智慧书系第二套丛书的论述语言和方式同其新锐观念一样,颇具冲击力和引诱力,理性构建中透露着个性化思考,且具未来性。希望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在阅读四川人民出版社这套管理丛书中有所获益,在未来不确定的经营管理面前把握到一种为肌肤庇护的坚实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